2022年3月24日,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中華環保聯合會、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和浙江工業大學聯合發布研究報告《浙江省易腐垃圾處理典型案例及成本效益分析》,在總結浙江省易腐垃圾處理典型經驗基礎上,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對典型案例進行了經濟、環境成本效益評估。報告指出,項目規模越大、產業鏈越長、副產品越多,實現“多級精煉”,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越好。同時,與填埋、焚燒等傳統垃圾處理方式相比,以厭氧發酵、好氧堆肥和飼料化處理為主的易腐垃圾處理方式具有顯著的環境效益。
報告顯示,處理每噸易腐垃圾的經濟成本在193.34~556.59元不等,波動較大。在不計入政府補貼的情況下,企業核心收入主要來自項目的產物油脂和沼氣。扣除財政補貼,大部分項目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說明現階段財政補貼政策對垃圾資源化回收利用市場培育和企業扶持十分必要。
環境效益方面,報告指出,與傳統垃圾處理方式相比,以厭氧發酵、好氧堆肥和飼料化處理為主的易腐垃圾處理項目在降低能耗、減少溫室氣體及污染物排放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另外,結合現有研究來看,類似項目避免了傳統處理方式產生的污染物排放帶來的健康成本,存在較大的社會效益。
報告發現,浙江省目前已形成了多個具有地方特色的易腐垃圾管理方式。湖州市南潯區面對易腐垃圾末端處置難題,通過推行易腐垃圾就地處理方式,利用微生物發酵降解系統高效降解易腐垃圾,實現了環境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臺州市仙居縣著力解決生活垃圾差異化收費與監管,制定了“三色定級”與差異性收費等政策;在垃圾分類工作機制上,金華市浦江縣形成了“兩揀四分”和“三級監管”模式,在地方上形成了一套簡單科學的農村生活垃圾長效分類模式;寧波市則針對生活垃圾精準分類管理,依托世界銀行貸款推行建設了居民端全品類生活垃圾智能分類設施體系。
報告認為,加速推廣具有較高綜合效益的易腐垃圾處理項目,需要從資金、技術、管理三個方面形成合力,不斷探索優化易腐垃圾處理技術,強化頂層設計與配套管理政策,同時維持當前財政補貼力度,擴大資金來源,合理分擔處置成本。